3 讨论
3.1 产后延续护理可明显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分娩是女性一生中的一个是非常特殊的阶段,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除了生理的变化外,尤其是心理产生的变化更大,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产妇的情绪和行为。同时在新生儿出生后, 产妇身份及家庭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很多产妇由于角色改变无力应对从而出现无助感甚至产生产后抑郁状态。产妇住院时虽对其进行健康宣教,但住院时间短暂,对于产后延伸服务体系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4]。传统的产后家庭访视,只能为产妇提供生理检查及评估,缺乏为产妇提供内心的关注,不能及时发现产妇的情绪异常情况,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产妇处理心理障碍,尤其是抑郁状态,不利于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产妇产后期需渡过充满压力的母性角色的适应期,尤其是产妇在分娩后要面临角色适应、自我照顾、新生儿喂养等诸多困难。她们在产后迫切需要获得育婴及自我照顾等相关知识及社会支持。研究显示,80%产妇需要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有助于母性角色的达成[5]。本研究组在产妇出院后7 d、产后28 d上门进行家庭访视,指导产妇及时掌握科学有效的保健方法,纠正传统不良习惯,并根据产妇的精神状况、心理状态、家庭成员支持等方面有针对性给予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针对情绪不良的产妇,护理人员要耐心开导,告知其愉快的心理是康复的重要保障[6]。告知产妇家属产妇产后的情绪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家人要给予充分的认同和理解。指导家庭成员从生活照顾上给予细心的照料、体贴、关心,饮食上注意营养,食品多样化。对家人进行有效的科学宣教,争取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产妇从容面对及解决实际问题,使产妇树立信心, 消除苦闷心境,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因此,为满足产妇的身心康复需要,医疗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学、伦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行为科学、哲学知识基础,以高尚的职业操守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干预护理,使产妇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会支持,有效提高了产妇的生活质量[7]。
3.2 产后延续护理可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 我国的医学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8]。传统的护理与治疗措施无法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心理干预措施可根据患者的焦虑、烦躁、恐惧等心理情绪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引导患者走出心理误区,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病情[9]。本组研究证实,在产后访视过程中关注产妇的精神状况及生活态度,帮助家庭成员关心鼓励产妇,与产妇一同讨论面临的问题,指导产妇主动寻求社会力量支持,并针对性地关注及干预产后心绪不良及产后抑郁,可有效提高产妇满意度及幸福指数,从而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从本研究中可看出,实行产后延续护理干预后,仅有2例发生产后抑郁,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仅为3.27%,而对照组发生产后抑郁9例,发病率达15.3%,这表明有效的产后延续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对产妇产褥期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3.3 产后家庭访视可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研究发现,由于绝大部分为初产妇,缺乏喂养经验,加之有可能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产妇忌食较多,饮食单一,食欲不振导致母乳不足;产妇自以为奶量不足或因孩子哭闹怕孩子吃不饱,此时容易统统归结为不能满足孩子需要,这使得母乳喂养率相对较低。经过新模式家庭访视人员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及时解答母乳喂养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重要意义及方法、技能的宣教, 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宣教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知识,讲解产后保健知识和母体生理变化,从而帮助其掌握如何护理自己,如何照顾新生儿,使其感觉有能力承担母亲这一角色,对自己充满信心。产妇提高了母乳喂养的信心后,母亲乳汁分泌充分,减少了乳腺炎发生,减少了婴儿的哭声,婴儿营养全面生长迅速,母亲喂养信心加大。实践证明产后延续护理干预能让更多的母亲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树立了喂养的信心,提高母亲育儿的知识水平[10]。
3.4 产后延续护理可减少产妇常见生理问题的发生 产后家庭访视的优点在于可以实地考察,通过与产妇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检查测评,对产妇实施互动教育和指导,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了医务人员与产妇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产褥期产妇的身体康复,可减少产妇常见生理问题的发生。
3.5 产后延续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传统护理模式对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等负面因素过问较少,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婴儿的养育及产妇的身心健康也有了更高的要求[11]。新模式产后家庭访视针对传统产后访视的不足,提供了优于传统模式产后访视的服务,同时通过延续护理服务还能不断征求产妇及家属的意见和要求,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效地提高了产妇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胡霞.延伸护理干预对骨折出院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4):99.
[2]胡小红,陈谷霖,刘小敏.社区延续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4):98.
[3]郭秀静,王玉琼,陈静.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在成都地区产妇中应用的效能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4-6.
[4]宋雪侠.护理干预初产妇产褥期生活习俗及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7):119.
[5]吴丽萍,何仲,王立新,等.书面出院教育对早产产妇社会支持和产后抑郁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7,4(14):9.
[6]李秀华,心理护理对四肢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9):116.
[7]张娜,花小兰,章瑾瑜.心理干预对腹腔镜诊疗方法治疗不孕症患者的影响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7):110.
[8]陈芳芳,张萍.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7):67.
[9]曾词正,章小雷,张月.扎根理论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05-107.
[10]王瑞霞.浅议产后访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5(16):9.
[11]吴海霞.整体护理干预在剖宫产产妇围术期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9):64.
|